应急指南


灾害性海浪的形成和危害

wikiadmin

灾害性海浪由台风、温带气旋、寒潮等天气系统引起并在强风作用下形成。海上引起灾害的海浪,一般是指波高为6米以上的海浪。灾害性海浪按天气系统类型分为:冷高压型(也称寒潮型),台风型,气旋型,冷高压与气旋配合型。


背景知识:海浪
海浪是发生在海洋中海水的波动现象。我们这里指的海浪是由风产生的波动,其周期为0.5~25秒,波长为几十厘米到几百米,一般波高为几厘米到20米,在罕见的情况下波高可达30米以上。


“无风不起浪”和“无风三尺浪”的说法都没有错,事实海上有风没风都会出现波浪。通常所说的海浪,是指海洋中由风产生的波浪。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波。无风的海面也会出现涌浪和近岸波,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无风三尺浪”的证据,但实际 上它们是由别处的风引起的海浪传播来的。


广义上的海浪,还包括天体引力、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塌陷滑坡、大气压力变化和海水密度分布不均等外力和内力作用下,形成的海啸、风暴潮和海洋内波等。它们都会引起海水的巨大波动,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海上无风也起浪。


海浪是海面起伏形状的传播,是水质点离开平衡位置,做周期性振动,并向一定方向传播而形成的一种波动,水质点的振动能形成动能,海浪起伏能产生势能,这两种能的累计数量是惊人的。在全球海洋中,仅风浪和涌浪的总能量就相当于到达地球外侧太阳能量的一半。海浪的能量沿着海浪传播的方向滚滚向前。因而,海浪实际上又是能量的波形传播。海浪波动周期从零点几秒到数小时以上,波高从几毫米到几十米,波长从几毫米到数千千米。


海浪可分为风浪、涌浪和近岸浪3种。


风浪,指的是在风的直接作用下产生的水面波动。
涌浪,指的是风停后或风速风向突变区域内存在下来的波浪和传出风区的波浪。
近岸浪,指的是由外海的风浪或涌浪传到海岸附近,受地形作用而改变波动性质的海浪。
风浪、涌浪和近岸波的波高从几厘米到20余米,最大可达30米以上。风浪是海水受到风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波动,可同时出现许多高低长短不同的波,波面较陡,波长较短,波峰附近常有浪花或片片泡沫,传播方向与风向一致。一般而言,状态相同的风作用于海面时间越长,海域范围越大,风浪就越强;当风浪达到充分成长状态时,便不再继续增大。风浪离开风吹的区域后所形成的波浪称为涌浪。


根据波高大小,通常将风浪分为10个等级,将涌浪分为5个等级。0级无浪无涌,海面水平如镜;5级大浪、6级巨浪,对应4级大涌,波高2~6米;7级狂浪、8级狂涛、9级怒涛,对应5级巨涌,波高6.1米到14米多。


海洋波动是海水重要的运动形式之一。从海面到海洋内部,处处都存在着波动。大洋中如果海面宽广、风速大、风向稳定、吹刮时间长,海浪必定很强,如南北半球西风带的洋面上,常年浪涛滚滚;赤道无风带和南北半球副热带无风带海域,虽然水面开阔,但因风力微弱,风向不定,海浪一般都很小。


灾害性海浪的形成和危害


灾害性海浪造成的危害
灾害性海浪在海上主要给航海、海上施工、渔业捕捞和海上军事活动等带来灾害。


海浪对海上航行的危害


自有海难记录以来的200年间,全球已有100多万艘大中型船舶遭受巨浪狂风袭击沉没。在古代,人们限于船舶性能、通讯条件、导航设备的不足,很难掌握海上巨浪的动向,经常出现重大海难事故。即使现代各种航行条件都较完善的情况下,重大海难仍不可避免。我国近海由灾害性海浪引起的海难每年平均有70次,经济损失每年约1亿元,死亡500余人。


灾害性海浪在海上会引起船舶横摇、纵摇和垂直运动。


横摇的最大危险在于船舶自由摇摆周期与波浪周期相近时,会出现共振现象,使船舶倾覆。
剧烈的纵摇使螺旋桨露出水面,使机器工作不正常而引起失控。当海浪波长与船长相近时,由于船舶的自重能使万吨巨轮拦腰折断。
船舶在波浪中的垂直运动还会造成在浅水中航行的船舶触底碰礁。
海浪大多数是从侧面掀翻船舶的,但也发生过多次巨浪将船体拦腰截断的惨剧。


1952年12月16日,一艘美国万吨商船在意大利西部遭受巨浪袭击时,恰好船的首尾分别位于两个相邻的波峰上,船体中心部位悬于波谷上,而被巨浪截为前后两段沉没。


在大洋上还会不时出现一种特大的海浪。这种浪,一般是由多个波峰和波谷汇合而成,往往不易被船员发现。特别是夜晚时,正当船员们熟睡之际,遭到这种特大巨浪袭击,船舶会很快翻沉。因此,船员们常叫这种浪为“睡浪”。“睡浪”的最大波高可超过30米,当船首位于波谷突然下沉时,巨浪以压顶之势袭击过来,船只很难逃过这种灭顶之灾。一些在大洋中突然神秘失踪的船舶,很大可能是这种巨大“睡浪”造成的。


据史书记载,公元1281年6月,元世祖忽必烈和范文虎率10多万人的军队,4400多艘战舰在攻占日本的一些岛屿时,8月23日的一次台风突然袭来,狂风巨浪使4400艘战舰几乎全部毁坏、沉没。10多万人被葬身海底,活着逃回的仅3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美海军在诺曼底登陆,就由于一次不大的风暴损失700艘登陆艇。


1952年底一艘美国船就曾在意大利海岸附近被巨浪折成两半。


当然,对于不同性能的船舶,它所能抗御的海浪大小也不一样。


没有动力的帆船以及小马力的机帆船,3米波高的海浪就足以对其构成威胁;千吨以上至万吨的船舶,其抗浪能力又增强了,至于现代化的十几万吨、几十万吨的巨型船舶,只有特大的9米波高以上的巨浪,才能对其造成危害。对于海上施工、渔业捕捞等海上活动而言,波高6米的灾害性海浪能对其构成威胁。


灾害性海浪对海岸的危害


灾害性海浪传到近岸,受海底摩擦作用的影响,海浪能量集中表现在波压上。据测量,近岸浪对海岸的压力,可达到每平方米30~50吨,这对海岸工程、沿岸设施的破坏是毁灭性的,有时海浪还会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海港、航道,造成淤塞等灾害。


灾害性海浪到了近海和岸边不仅冲击摧毁沿海的堤岸、海塘、码头和各类建筑物。还伴随风暴潮,沉损船只、席卷人畜,并致使大片农作物受淹和各种水产养殖珍品受损。海浪所致的泥沙运动使海港和航道淤塞。灾害性海浪到了近海和岸边,对海岸的压力可达到每平方米30~50吨。


据记载,在一次大风暴中,巨浪曾把1370吨重的混凝土块移动了10米,20吨的重物也被它从4米深的海底抛到了岸上。巨浪冲击海岸能激起60~70米高的水柱。例如1989年8号台风于7月17日20时靠近珠江口上川岛东南约30千米处,沿海岸的边缘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时,珠江口至湛江沿岸均有8~10米的海浪袭击海岸,致使沿岸海堤受到严重破坏。台山县海晏东镇的中门海堤 (砌石堤),堤顶高5.7米,宽8米,长3.2千米全被海浪冲毁,阳江的海陵大堤标高4.5米,堤面宽度10米,被巨浪冲毁8米,剩下2米。据统计,这次台风浪共沉损船只536艘,冲毁堤围172千米、渠道149千米,电排站5075千瓦,农业受灾363.6万亩 (其中包括水产养殖22.4万亩)。其中仅海浪毁坏的海堤水利工程直接经济损失约1.5亿元。


海浪灾难回顾


1994年9月27日,在波罗的海上航行的“爱沙尼亚”号渡轮,遭巨浪袭击沉没的重大海难事故,是近年来最为引人注目的事件。该轮为1.5万吨的渡轮,从爱沙尼亚的塔林驶往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载客1049名,渡轮驶出港口后不久,海面上就开始狂风大作,波高达6米的大浪接踵向渡轮扑来,虽然这不是最大海浪,乘客们已感到船只在剧烈摇摆和颠簸,在午夜时前舱门突然被大浪击开,汹涌的海水向底舱的停车库涌去,船体左舷急剧倾斜,咆哮的海浪扑向甲板,一声巨响船体上的烟囱倒覆在水面上,船底顷刻朝天,随即渡轮沉入80米深的波罗的海中。从发生险情到沉船仅15分钟,人们只接到唯一的一个报警信号。渡轮翻沉时,邻近的船舶和直升机先后赶到现场。由于夜晚大多数乘客已入梦境,毫无防备,只有少数人穿了救生衣下到救生筏上,最终幸存者只有220人,遇难总数约8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瑞典人,这是二次大战后欧洲发生的最大一次海难。


专家学者从船体的结构,当时海况分析,得出比较科学的判断,认为“爱沙尼亚”号遇到了非常罕见的大海浪,使得船的首舱门受到冲击而脱落,船体因大量进水而沉没;还有一种分析认为,是船只的密封层遭到损坏,海水渗透进去之后,形成巨大的压力把首舱门压垮了,究竟是何种因素?现在还无法定论,但海浪是它沉没的主要原因,是大家共同认定的。


锚定在海底的近海钻井石油平台,也难以抗御险恶的巨浪,近十几年因狂风巨浪平台遭受翻沉事故也屡有发生,平均每年1~2座,最多的一年曾高达8座。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是1980年3月27日夜晚位于墨西哥湾的“基兰”号石油平台被波涛吞没,遇难者达120多人。在我国海区,已有两座石油平台因巨浪分别沉没于渤海和南海,“渤海2号”平台于1979年11月在渤海航渡过程中被巨浪翻沉,死亡72人,仅2人生还;另一次是美国“爪哇海”号平台,在南海莺歌海作业时,遇到强台风引起的8.5米波高的狂浪袭击沉没,平台上中外人员无一生还。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因巨浪沉没的石油平台已达60余座。


https://anquank.com/a/202101/1396.html

干旱地区生存指南

wikiadmin

在气候常年干旱区域会形成沙漠,有些地区干旱发生在每年中的某一时期,季节性重复,年复一年,人们可以预测。这些地区雨季与旱季对应,由于有雨季存在,可以在雨季储存雨水以度过旱季。很多干旱地区的人们在地下用石头或混凝土建成蓄水池收集雨水,为漫长而干燥的夏季做好准备。


在气候温和的地区,如果降水长期低于正常水平,就可能发生季节性干旱。干旱发生时,植物不能获得充足的水分以补充蒸腾到空气中的水分。


如果干旱并不明显,但湿度过低,不符合植物生长的需求,那么人们通常称为“隐性干旱”的环境就产生了。草木植物大量死亡促成了以此为基础的食物链发生断裂。如果干旱更为严重,那么大批死亡的动物就会使残存的珍贵水源遭受污染。危险动物的尸体应在地下深处加以掩埋,干燥的地表难以应付这些尸体,除去这些可能的污染源的最佳方式就是掩埋;焚烧死尸当然也可根除污染源。


火灾


但干旱条件下几乎每件物品都是易燃品,火势很容易蔓延开来、失去控制。在法国南部、加利福尼亚、澳大利亚,每年火灾都盛行一时,由于没有足够的水源灭火,火势迅速扩散。如果必须点火,可在地表挖一洞穴,火势要小,且时刻提防。


卫生


由于没有水冲洗屋子,卫生条件恶化,有可能产生传染病。如果抽水马桶中的水面不能覆盖S形弯曲处,则疾病会从下水道扩展。同时由于缺水,个人卫生条件也受到限制。此时不能使用室内厕所,使用户外厕所,但厕所内要留有充足的水作为屏障。


流汗有助于毛孔舒展、排泄废物。在便后和饭前即使饮用水短缺,也要用一些来洗手。


储备和保存水


当季风没有在预定时节到来或者干燥炎热的夏季已使地表干焦时,就要用心储备尽可能多的水,谨慎使用,注意遮盖以避免蒸发。


在阴凉地点挖坑作蓄水池,但附近不能有树根,如可能用聚乙烯板或水泥衬里,在水泥完全干燥前不可急于灌水。在粘土地域,挖坑做池时可用粘土衬里。制作一个混凝土制或粘土制的拱顶,这样利于保持内部阴凉,留下一个小的开口保持通风。


如果干旱持续,特别是超过了一年,就可能开始形成沙漠环境。如果不能获得水供应,惟一的办法只能是离开这里。


警告:


在极端干旱条件下,特别要小心储备水受到污染,死亡动物身上可能病菌猖獗,无论多么饥渴,也要煮沸饮用水。
无孔不入的苍蝇是严重问题——所有食品都要遮盖好。预防灰尘,地表土壤可能是病菌的温床。
受干旱困扰时,动物行为变得极不正常,由于饥渴,平常温顺的动物也可能向你发起攻击。


https://anquank.com/a/201903/1334.html

面对海啸该如何防范

wikiadmin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灾难性的海浪。海啸在外海时由于水深,波浪起伏较小,不易引起注意,但到达岸边浅水区时,巨大的能量使波浪骤然升高,形成内含极大能量,高达十几米甚至数十米的“水墙”,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摧残,它对于海岸及船上人员的安全具有严重的威胁,需要及时防范。


1、海边的居民及其他人员,平时应注意收听广播、电视的预报消息,观察海边的潮流动向,把船舶、浮桥等海上漂浮物牢牢地系在柱子上,把其他物品设法固定起来,房屋和围墙要加以修补,把容易漂浮的家具固定起来。


2、一般说来,地震后30分钟左右发生海啸。但个别海啸在震后7分钟就出现。在浅而狭窄的海湾,海啸带来的灾害比较大。地震后,当发现有异常的潮退现象时,要立即避难,避难应选择山涧两侧的斜坡或高的小丘以及地基结实的高地,疏散时要避开狭窄的胡同和建筑物密集的地方,当来不及到达高地时,可以就近选择到高大坚固的建筑物上暂避一时。


3、了解海啸登陆的四种前兆


地震引发的海啸登陆之前,会有一些非常明显的宏观前兆现象,在海边生活、工作、旅游的人们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发现。常见的海啸登陆宏观前兆现象大致有四种:


1)、海水异常的暴退或暴涨。


2)、离海岸不远的浅海区,海面突然变成白色,其前方出现一道长长的明亮的水墙。


3)、位于浅海区的船只突然剧烈地上下颠簸。


4)、突然从海上传来异常的巨大响声,在夜间尤为令人警觉。


这四种宏观前兆现象是由海啸发生和传播的机制造成的。海底发生地震,如果造成海底地壳大范围大幅度沉降,就会引起大范围海水大幅度下沉,距离震中较近的沿海就会看到海水异常的暴退现象;如果地震造成海底地壳大范围大幅度隆起,就会引起大范围海水大量聚集,距离震中较近的沿海就会看到海水异常暴涨现象。


4、发现有海啸的危险时,如果正在驾车行驶,应尽快离开低洼海岸开到高地上;停泊在港湾的船只,应迅速驶出港湾。因为海啸波浪不会发生一次就平息下去,而是会间隔一段时间再重新扑来。所以避难时间至少要1~2小时以上,切勿一次涌浪过后即回低洼地。


5、万一被海啸卷进海中,需要沉着、冷静,见机行动,因为自己有可能会被第二或第三次涌浪推上岸来。如果正巧被浪推上岸来,应及时抓住地面上牢固的物体,以免被再次卷入海中。


6、家中居民接到海啸警报后应立即切断电源,关闭燃气,并召集所有家庭成员一起撤离到安全区域,同时听从当地救灾部门的指示。不要因顾及财产损失而丧失逃生时间。海啸来袭时一切以避难为先,不要过于挂念家中贵重物品或自家渔船,海啸第一波与后续第二、三波的间隔可能很长,潮水暂时退去后,不要立即返家或是到港口探视自家渔船。避难时必须要往高处走,必要时,甚至还得进行二次避难,走到更高的地方,因为海啸危害的程度,往往不是靠过去的经验可以判断的,宁可以最坏的打算进行逃生与避难。

狂风暴雨时如何避险自救

wikiadmin

强劲的狂风暴雨能折断树木,掀倒房屋,刮断电线,伤害人畜。那么,发生狂风暴雨时,安全壳壳友应该如何避险自救?


1、把容易被风吹走的东西如花盆、晒衣竹竿、衣物等、搬进屋内或避风的地方,同时把贵重物品搬到不漏雨、安全的地方。用绳子或铁丝捆牢、固定可能被风刮走或刮坏的不宜搬进屋内的较大物件。


2、关好门窗。向风一面的窗户承受较大风力,可用木板等物件加以保护,也可在玻璃窗上贴胶布,这样万一玻璃被击破,溅出的碎片也少一些。


3、准备好蜡烛、火柴和手电筒之类的照明用具及干净的水和食物。及早准备好防水胶布、塑料布,以便封住被吹坏的窗户的洞口。


4、雷电交加时,要拉下室内电闸,拔掉各种电器插头。


5、结构简易的平房,如木瓦房或用其他不坚固的材料搭建的房子,一旦狂风掀开房顶,整间房屋就有可能倒塌,要及早撤离。


6、在狂风中,不要在大型广告牌和大树下长时间停留。


7、地处地势低洼的住宅可采取围堵的措施,如用沙袋、草包、挡板等堵在门口等进水处,可有效地防止雨水进入建筑内。


8、不要将垃圾、杂物等丢进下水道,以防堵塞后排水不畅。


9、底层居民家中的电器插座、开关等应移装在隔水的安全地方。一旦室外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触电伤人。


10、暴雨期间尽量不要外出,如必须外出,应绕开积水严重的地方。最好走路中央,因窨井等一般都设在路边。


11、暴雨多发期,要注意报纸、电视等播发的水情消息,尤其是广播的即时通告。出行在外,更要意收听电台的交通广播,及时了解城市内涝情况,避开被水淹没的道路,以免被水围困。


12、不要在河道及沟谷、洼地中行走或停留,因为这里往往是洪水最先到达的地方。
13、要迅速向高坡及高处跑,或攀登到大树上,如果来不及应马上用腰带将自己固定在树干上或抱住大树,以免疲惫不堪时,被洪水冲走。


14、马路中央积水中可能存在其他危险,如遇旋涡应绕行,否则会落入窨井中。


15、千万不要攀登电线杆,避免发生触电事故。


https://anquank.com/a/201902/1206.html

如何防范雷击的危害?

wikiadmin

雷电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它实质上是天空中雷暴云中的火花放电,放电时产生的光是闪电,闪电使空气受热迅速膨胀而发出的巨大声响是雷声,雷雨天容易遭受雷击,致人受伤甚至死亡。


夏天,是雷电的多发季节,遇刮风下雨,往往多伴有电闪雷鸣,如不注意防范或防范措施不到位,很容易遭受雷击的危害,伤人损物。那么,面对雷电威胁,该如何防范呢?


1、在野外活动时如何避雷击
在雷雨天时尽量不要外出,尤其不要到空旷的野外去。如果在野外活动时遇到雷雨,要特别注意在以下几方面加以防范:


1)、半路上如遇到打雷,应远离铁丝网、铁栏杆及其他金属物体,远离烟囱、孤树、水塔。


2)、如果感到皮肤刺痛或头发竖起,是雷电将至的先兆,应立即躲避。如果身处树木、楼房等高大物体旁来不及离开,应该找些干燥的绝缘物放在脚下,采取下蹲的避雷姿势,做到双脚并拢,双手并拢。


3)、尽量避免在空旷地带躲避雷电。如果身处空旷的地方,应尽快躲开,如果无法躲开,找块干燥的地方,蹲在地上,双手抱膝,尽量低头,因为头部最容易遭雷击。


4)、不要在空旷地带和山顶上的孤树下与孤立草棚内避雷,如果野外有密林,也可以利用密林来避雷,因为密林各处遭受雷击的机会差不多。在树林中时,最好选择林中空地,双脚合拢,与四周各树保持差不多距离就行。


5)、不要在山洞、山顶、突出的岩石下或悬崖下躲避雷电,但深邃的山洞很安全,应尽量往里走。不要停留在建筑物顶部,大多数雷击都发生在建筑物顶部。


6)、如果在江、河、湖泊中游泳,遇到雷雨要立即上岸离开,因为水面易遭雷击。


7)、打雷时不要收听无线广播,不要接听或打电话。野外选择营地时应将野营场所设在远离大树的地方。


8)、打雷时,乘车人最好不要离开汽车。金属车壳有屏蔽作用,即使受到雷击,人也不容易受到伤害,但切记不要与车内的金属物接触。


2、在建筑物外面时如何避雷击
1)、不宜进入棚屋、岗亭等低矮建筑物。


由于低矮的建筑物都没有防雷设施,并且大都处在旷野中,是开阔地面上较高的突出物,容易吸引闪电先导。


2)、不宜躲在大树下。


当暴风雨来临时,一般人都会很自然地跑到大树底下去避雨,殊不知,往往是避过了雨淋却惹来了灾祸。


3)、不宜在旷野中使用雨伞等金属物体。


国外也有报道,有人在雷电天气里打高尔夫球因挥动球杆而遭受雷击。


4)、不宜进行户外球类运动。


雷雨天进行室外、野外的球类活动,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严重后果,这已被国外的许多雷击灾害实例所证明。


3、室内活动者如何避雷击?
1)、雷雨天气应关好门窗,防止球形雷窜入室内造成危害。


2)、电视机的室外天线在雷雨天要与电视机脱离,而与接地线连接。


3)、雷电时,人体最好离开可能传来雷电侵入波的线路和设备1.5米以外。也就是说,尽量暂时不用电器,最好拔掉电源插头。


4)、不要打电话。


5)、要尽量离开电源线、电话线、广播线。


6)、不要靠近室内的金属设备,如暖气片、自来水管、下水管等。防止这些线路和设备对人体的二次放电。


7)、不要穿潮湿的衣服,不要洗澡。


8)、不要靠近潮湿的墙壁,不要赤脚站在水泥地上,避免雷击。


https://anquank.com/a/201902/1205.html

怎样减轻热带风暴的危害?

wikiadmin

热带风暴经常发生在沿海地区,热带风暴引起狂风、暴雨、巨浪,对沿海城市设施、出海船只和沿海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强大的破坏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减轻热带风暴对人自身的危害呢?


1、注意收听有关天气预报,做好预防准备工作。


2、房屋需要加固的部位及时加固,关好门窗。


3、准备好食品、饮用水、照明灯具、雨具及必需的药品,预防不测。


4、疏通泄水、排水设施,保持通畅。


5、热带风暴到来时,要尽可能待在室内,减少外出。


6、遇有大风雷电时,要谨慎使用电器,严防触电。


7、密切注意周围环境,在出现洪水泛滥、山体滑坡等危及住房安全的情况时,要及时转移。


8、风暴过后,要注意卫生防疫,减少疾病传播。


https://anquank.com/a/201902/1204.html

龙卷风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应对龙卷风?

wikiadmin

龙卷风是具有垂直轴并伴随极大风速的空气旋涡。空气绕龙卷的轴快速旋转,受龙卷中心气压极度减小的吸引,近地面几十米厚的一薄层空气内,气流被从四面八方吸入涡旋的底部。并随即变为绕轴心向上的涡流,龙卷中的风总是气旋性的,其中心气压可以比周围气压低百分之十。


龙卷风是从高厚积雨云的底部伸出一个“象鼻状”的云柱,云柱有的到达地面或水面,有的却时伸时缩,挂在空中,当云柱伸达地面或水面时,能吸起大量的沙尘或水柱,在大陆上的叫陆龙卷,在海洋上的叫海龙卷。


龙卷风常常发生于夏季雷雨天气时,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


龙卷风的直径一般在10多米到数百米之间,极少数直径达1000米以上。龙卷风持续时间一般为几分钟,最长不超过数小时。


龙卷风是怎么形成的
龙卷风是云层中雷暴的产物。具体的说,龙卷风就是雷暴巨大能量中的一小部分在很小的区域内集中释放的一种形式。


龙卷风的形成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大气的不稳定性产生强烈的上升气流,由于急流中的最大过境气流的影响,它被进一步加强。


2、由于与在垂直方向上速度和方向均有切变的风相互作用,上升气流在对流层的中部开始旋转,形成中尺度气旋。


3、随着中尺度气旋向地面发展和向上伸展,它本身变细并增强。同时,一个小面积的增强辅合,即初生的龙卷在气旋内部形成,产生气旋的同样过程,形成龙卷核心。


4、龙卷核心中的旋转与气旋中的不同,它的强度足以使龙卷一直伸展到地面。当发展的涡旋到达地面高度时,地面气压急剧下降,地面风速急剧上升,形成龙卷。


龙卷风的危害
龙卷风中心气压很低,可达400百帕,有时甚至低至200百帕,由于龙卷风内外具有这样大的气压差,可以顿时狂风大作,风速可达100~200米/秒,因此破坏力极大,可以毁坏农作物,掀翻车辆,摧毁建筑物等,造成极大灾害。


龙卷的袭击突然而猛烈,产生的风力特别大,在中心附近的风速可达100~200米/秒。由于这种高速风力,龙卷风破坏力极强,风过之处拔起大树、掀翻车辆、摧毁建筑物,把人卷吸走。


龙卷风在我国各地都有出现,多出现在夏季6~9月。因为此时高温高湿,大气层很不稳定,积雨云发展旺盛。在积雨云内存在剧烈的上升气流或下沉气流,升降气流间产生强大的旋转切变作用,形成气涡;当气涡的旋转轴垂直向下伸展时,就形成了龙卷风。龙卷风多集中在我国东半部地区。南方多于北方,平原多于山地。


例如,1981年5月15日12时20分至13时10分,在距河北省涞水县城西北5千米的山坡上,发生了一次强龙卷风,行程4千米。将长达60米的水泥石砌围墙吹倒,将12间钢筋水泥结构的库房全部掀掉,许多瓦片被卷上天空,抛到几百米的远处,所幸当时库房内没有护管人员,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在美国,龙卷风每年造成的死亡人数仅次于雷电。它对建筑的破坏也相当严重,经常是毁灭性的。1995年在美国俄克拉何马州阿得莫尔市发生的一场陆龙卷,诸如屋顶之类的重物被吹出几十英里之远。大多数碎片落在陆龙卷通道的左侧,按重量不等常常有很明确的降落地带。较轻的碎片可能会飞到300多千米外才落地。


龙卷风的监测
因为龙卷风是一种小范围、短时间的突然而剧烈的天气现象,所以用固定位置的探测仪器很难对龙卷风进行准确的观测预报。


气象卫星的出现给龙卷风预报增添了新的探测工具,尤其是用同步卫星拍摄的云层照片,在监视龙卷风的发生上起着重大作用。卫星昼夜都能观测,并且可以看到更小的目标。


如果把卫星和雷达结合起来,就能连续观察龙卷风的变化,可在龙卷风发生前半小时发布警告。


如何应对龙卷风
因此,安全壳壳友们遭遇龙卷风时,一定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1、如果人在室内,要避开窗户、门和房子的外墙,躲到与龙卷风方向垂直的小房间内或混凝土建筑的地下室、半地下室,抱头蹲下。切记不要待在楼顶上。同时,用厚实的床垫或毯子罩在身上,以防被掉落的东西砸伤。


2、如果所在房屋危险或属于活动房屋,要尽快远离,向垂直于龙卷风移动的方向撤离,藏在低洼地区或平伏于地面较低的地方,保护头部。


3、在电线杆倒、房屋塌的紧急情况下,应及时切断电源,以防止电击人体或引起火灾的危险。最好在龙卷风开始时,就先切断家里所有的电源。


4、如果在野外遭遇龙卷风,就应该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找一个低洼地趴在地面上,但一定要记住:要远离大树、电线杆,以免被砸、被压和触电。注意:不要认为抱着大树或电线杆就安全了,其实这样会更不安全,你可别小看了龙卷风的力量,因为龙卷风能把一座桥给抬到空中,然后又把它摔得粉身碎骨,大树和电线杆对于龙卷风来说更是小菜一碟。


5、在强烈龙卷风的袭击下,房子屋顶会像滑翔翼般飞起来。一旦屋顶被卷走后,房子的其他部分也会跟着崩解。因此,建筑房屋时,如果能加强房顶的稳固性,将有助于防止龙卷风过境时造成巨大损失。

如何防范沙尘暴的危害

wikiadmin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是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沙尘暴天气在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得较多,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现在由于环境严重恶化,城市沙尘暴也经常出现,所以要特别予以重视,应该早防范、早准备。


1、沙尘暴即将或已经发生时,居民应尽量减少外出,未成年人不宜外出,如果因特殊情况需要外出的,应由成年人陪同。


2、接到沙尘暴预警后,学校、幼儿园要推迟上学或者放学,直到沙尘暴结束。如果沙尘暴持续时间长,学生应由家长亲自接送或老师护送回家。


3、发生沙尘暴时,不宜在室外进行体育运动和休闲活动,应立即停止一切露天集体活动,并将人员疏散到安全的地方躲避。


4、沙尘天气发生时,行人骑车要谨慎,应减速慢行。若能见度差,视线不好,应靠路边推行。行人过马路要注意安全,不要贸然横穿马路。


5、发生沙尘暴时,行人特别是小孩要远离水渠、水沟、水库等,避免落水发生溺水事故。


6、沙尘暴如果伴有大风,行人要远离高层建筑、工地、广告牌、老树、枯树等,以免被高空坠落物砸伤。


7、发生沙尘暴时,行人要在牢固、没有下落物的背风处躲避。行人在途中突然遭遇强沙尘暴,应寻找安全地点就地躲避。


8、发生风沙天气时,不要将机动车辆停靠在高楼、大树下方,以免玻璃、树枝等坠落物损坏车辆,或防止车辆被倒伏的大树砸坏。


https://anquank.com/a/201902/1191.html

海啸逃生指南

wikiadmin

地震海啸发生的最早信号是地面强烈震动,地震波与海啸的到达有一个时间差,正好有利于人们预防。如果你感觉到较强的震动,不要靠近海边、江河的入海口。如果听到有关附近地震的报告,要做好防海啸的准备,注意电视和广播新闻。要记住,海啸有时会在地震发生几小时后到达离震源上千公里远的地方。


如果发现潮汐突然反常涨落,海平面显著下降或者有巨浪袭来,都应以最快速度撤离岸边,登上高处。


海啸前海水异常退去时,往往会把鱼虾等许多海生动物留在浅滩,场面蔚为壮观。此时千万不要前去捡鱼或看热闹,应当迅速离开海岸,向内陆高处转移。


大家不要去看像山一样用来的壮观海啸,时间窗口很小,如果你和海浪靠得太近,危险来临时就会无法逃脱,除非其水平面淹没不了你。面对像水墙一样滚滚而来的海浪,你无法抵挡,只能逃。


发生海啸时,航行在海上的船只不可以回港或靠岸,应该马上驶向深海区,深海区相对于海岸更为安全。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急救包,里面应该有足够72小时用的药物、饮用水和其他必需品。这一点适用于海啸、地震和一切突发灾害。


如果不幸在海啸中落水,那就要掌握这样一些自救互救方法:


如果在海啸时不幸落水,要尽量抓住木板等漂浮物,同时注意避免与其他硬物碰撞。


在水中不要举手,也不要乱挣扎,尽量减少动作,能浮在水面随波漂流即可。这样既可以避免下沉,又能够减少体能的无谓消耗。


如果海水温度偏低,不要脱衣服。


尽量不要游泳,以防体内热量过快散失。


不要喝海水。海水不仅不能解渴,反而会让人出现幻觉,导致精神失常甚至死亡。


尽可能向其他落水者靠拢,既便于相互帮助和鼓励,又因为目标扩大更容易被救援人员发现。


人在海水中长时间浸泡,热量散失会造成体温下降。溺水者被救上岸后,最好能放在温水里恢复体温,没有条件时也应尽量裹上被、毯、大衣等保温。注意不要采取局部加温或按摩的办法,更不能给落水者饮酒,饮酒只能使热量更快散失。给落水者适当喝一些糖水有好处,可以补充体内的水分和能量。


如果落水者受伤,应采取止血、包扎、固定等急救措施,重伤员则要及时送医院救治。


要记住及时清除落水者鼻腔、口腔和腹内的吸入物。具体方法是:将落水者的肚子放在你的大腿上,从后背按压,将海水等吸入物倒出。如心跳、呼吸停止,则应立即交替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


https://anquank.com/a/201903/1339.html

海啸是怎么形成的及日本、印尼海啸灾难

wikiadmin

不少朋友问,什么是海啸呢?问这个问题的人,通常是看到电视节目或海啸受害者描述的景象很震撼:几十米高的海水如墙涌来,势不可挡。海啸通常与海底地震或台风有关,可引发高达30米的巨浪,在沿海地带会造成巨大破坏。下面具体介绍海啸是怎么形成的,主要发生地区,主要海啸灾难,朋友们还可以进一步阅读《安海啸逃生指南》。


海啸是怎么形成的及日本、印尼海啸灾难


海啸是怎么形成的
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破坏性巨浪,在涌向海湾内和海港时所形成破坏性的大浪称为海啸。


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往往在出现较大垂直断距的断层,里氏震级大于6.5级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引发印度洋大海啸的地震震级达到8.7级。海底没有变形的地震冲击或海底的弹性震动,可引起较弱的海啸。水下核爆炸也能产生人造海啸。


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


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深,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


当然在大洋中震源附近水面最初的升高幅度只有1-2米,这种波动运行在深水大洋时,波长可达几十至几百千米不等,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周期在2-200分钟范围内变动,最常见的是2-40分钟,传播速度可达每小时1000千米,比大型喷气式客机的航速还快,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所以海啸不会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灾害,甚至于航行的船只也难于察觉出这种波动。


然而海啸波进入大陆架后,因深度急剧变浅,能量集中,波长减短,波高骤然增大,当进入狭窄浅水海域,从海面到海底流速几乎一样的海啸波携带巨大能量直冲海湾和岸边,这时可能出现10-20米以上的波高,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过来,特别是传播到漏斗型湾顶处更为突出。


如海啸波在海口和海湾内反复发生反射时,还会诱发海湾内海水的固有振动引发假潮,使波高增幅更大,造成更大的危害。


海啸主要受海底地形、海岸线几何形状及波浪特性的控制,呼啸的海浪冰墙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复一次,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大。


地震海啸主要发生在哪里
海啸主要是太平洋的特征,20世纪的海啸纪录已超过200 次。它们的影响和规模因方向、海岸形状和其他因素而不同。在某些特定的海岸,原本威力很小的海啸能沿着海湾产生几英里长的巨大海浪。


地震经常在地球各地发生,但达到破坏性程度的地震是比较少的。全球地震活动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一中亚地震带。全球地震海啸发生区的分布基本上与地震带一致。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这里地质构造活动强烈,地表高低悬殊,有深度为11022米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全球约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地震带里,因而也是经常发生破坏性特大地震的区域。


地中海一中亚地震带,在西部由亚速尔群岛向西与大西洋海岭相连,东部经地中海、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中国西南部、缅甸,向南至印尼,并与环太平洋地震带会合,这里发生的地震数占全球总数的15%左右。


数据:重要海啸灾难
全球有记载的破坏性海啸大约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约六、七年发生一次。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的地震海啸就占了约80%。而日本列岛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占太平洋地震海啸的60%左右,日本是全球发生地震海啸并且受害最深的国家。


在公元前47年(即西汉初元仁年)和公元173年(东汉熹平二年),中国就记载了莱州湾和山东黄县海啸。这些记载曾被国外学者广泛引用,并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两次海啸记载。此后500年左右,才有日本四国以南海底8.4级地震的2~3米的海啸记录。


1960年5月,智利中南部的海底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导致数万人死亡和失踪,沿岸的码头全部瘫痪,200万人无家可归,这是世界上影响范围最大、也是最严重的一次海啸灾难。


1978年7月17日,西太平洋距离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北海岸12千米的俾斯麦海区发生了里氏7.1级强烈地震。20分钟后发生5.3级余震。之后一切似乎又恢复了平静,住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北海岸与西萨诺泻湖之间狭长地带的近万村民,浑然不知更大的灾难即将临头。一种异样的隆隆声由远而近,很多村民都以为那不过是一架喷气式飞机飞临,纷纷出来看热闹,转眼间,20千米长、10米高的巨浪就呼啸着横扫而来,绵延横亘在西萨诺泻湖与海滩之间的7个村庄顿时被淹没在海浪之中。仅仅几分钟,西太平洋这座风光迷人的度假乐园便变成了人间地狱。1万人中仅2527人生还,7000多人死亡或失踪,生还者中7成以上是成人,小孩幸免于难的极少。


1992年9月至1993年7月间,海啸3次袭击太平洋沿岸的尼加拉瓜、印度尼西亚群岛及日本的Okushiri岛,这场大海啸共夺走了2500人的生命。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7级特大地震并引发大规模海啸,死亡人数突破30万。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引发巨大海啸,死亡失踪近30000人。环太平洋国家受灾。


2018年9月28日,印尼地震及海啸,截止9月29日,已造成当地至少384人死亡。(详见主词条:9·28印尼地震)。 [6]


2018年9月28日,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遭强震海啸夹击,沿岸多个城市受严重破坏,遇难人数已增至12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