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台风案例

我国东临太平洋,东南沿海地区是诸多台风的登陆地,所以历史上台风不断,这里选择带来重大后果的台风做一记录。


1975年8月第3号台风——“7508”特大暴雨的“元凶”
1975年8月1日,第3号台风给我国台湾阿里山带去的降雨量24小时达到1748.5毫米,超过了我国历史上24小时的最大降雨量。其后深入内陆,给所经之地造成各种灾害。受其影响,8月4日河南省南部一带发生罕见特大暴雨。据统计,在这场特大暴雨中,河南省驻马店地区板桥、石漫滩2座大型水库,竹沟、田岗2座中型水库,58座小型水库,在短短数小时内相继垮坝溃决。河南省有30个县市、1780万亩农田被淹,1015万人受灾,超过2.6万人遇难,倒塌房屋524万间,冲走耕畜30万头。境内纵贯中国南北的京广线被冲毁102千米,中断行车16天,影响运输46天,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这次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有三:


(1)北半球西风带大调整。1975年8月份恰遇澳大利亚附近南半球急流向北半球爆发,西太平洋热带辐合线发生北跃,致使此台风没有像通常那样在陆地上迅速消失,而以更快的速度越江西,穿湖南,然后在常德附近突然转向,北渡长江直入河南境内。


(2)驻马店地区特殊的喇叭口地形。台风在伏牛山脉与桐柏山脉之间的大弧形地带停滞少动,因为这里有三面环山的马蹄形山谷和两山夹峙的峡谷。喇叭口地形有利于南来气流在这里发生剧烈的垂直运动,并与其他天气尺度系统配合,造成河南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


(3)政府防灾减灾经验不足。1975年我国气象科学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预报人员经验不够丰富,没能对台风的路径和强度做出准确预报。另外在当时水库建设中“重蓄水灌溉,轻河道治理”,部分水库防洪标准较低,致使洪水冲垮多处水库。再加上政府通信工具不发达,导致撤离不及时酿成惨剧。


1986年第16号台风
1986年第16号台风是多年内路径最异常,持续时间很长的一次非常特殊的台风。它自1986年8月16日在菲律宾吕宋岛生成后,向偏西方向移动,很快出岛,并于当日加强成台风。台风先向南移而后又折向西北,途中于19日加强成强台风,以后沿广东近海转向东北,穿过台湾岛后又在宫古岛附近突然南落,并折向西南,以后在南海东北部和巴士海峡这一面积不大的海域内回旋打转,延续了20天,强度时而加强成强台风,时而又减弱成热带低压,后又再度加强成强台风,最后西行,穿过琼州海峡,经过北部湾,于9月6日到达越南,前后共历时22天。该台风曾三次登陆我国,第一次是于8月22日8时登陆台湾彰化、嘉义,第二、三次分别在9月5日10时与12时,一前一后在海南文昌和广东徐闻登陆。三次登陆时强度都很强,中心最大风速均达38米/秒 (12级)以上,中心最低气压为965百帕和963百帕。此台风路径的曲折,强度的反复变化都是多年内罕见的。由于它长时间回旋在我国南海东北部和巴士海峡海域,而且登陆时强度又很强,造成了广东、台湾两省长时间大暴雨、大风和风暴潮,影响十分严重。


在台风和风暴潮的双重影响下,雷州半岛东岸的海堤几乎毁坏殆尽,冲垮了830条总长209千米的海堤,受灾虾塘90处、面积1000平方千米,沉损船只1000余艘,失踪124艘,倒塌房屋24万间,死亡20人,受伤363人。据广东防灾部门统计,此次台风所造成的总经济损失达4.7亿元。而其中仅湛江市经济损失就达2.6亿元。


2004年第14号台风“云娜”
2004年第14号台风“云娜”,8月12日20时在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风速45米/秒,是1997年以来登陆我国最强的台风之一,随后在浙江台州、温州、丽水和衢州一路肆虐,时间长达13小时,给浙江省造成了惨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12日,浙江省中南部沿海海面和浙北沿海海面分别出现12级以上和9~11级大风,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9~12级大风,其中台州沿海地区达12级以上。风力最大的大陈岛达58.7米/秒,创历史最高纪录。从11日8时到12日20时,浙江省有10站降雨量超过200毫米,其中温岭市坞根到21时降雨量达到303毫米。


台风造成水利、交通、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台州市区全部停电。164人不幸遇难,24人失踪,受灾人口达1299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81.28亿元。遇难的164人中,因房屋倒塌遇难的人数为109人,因山洪暴发、泥石流遇难的28人,被风刮倒遇难的9人,遭洪水而遇难的12人,因电杆吹倒或触电遇难的5人,其他原因遇难的1人。在此次台风中,浙江全省共有75个县 (市、区)、765个乡 (镇)受灾。浙江全省共紧急转移群众46.79万人,组织了9900余艘出海船只回港避风,稍稍减轻了台风造成的损失。


由于“云娜”造成的巨大灾难,2004年11月在我国上海召开的台风委员会第37届会议上决定,将“云娜”作为永久命名从台风命名表中删除。


2005年第9号台风“麦莎”
2005年第9号台风“麦莎”,8月6日凌晨3时40分在台州市玉环县干江镇登陆,中心最大气压950百帕,登陆时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2级以上(45米/秒)。


由于“麦莎”台风强度强,影响范围广,降雨量强度大,又恰逢天文大潮期,因此给浙江省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温州、台州、宁波、舟山、丽水、嘉兴、湖州、绍兴8个市49个县 (市、区)、623个乡镇、840.3万人受灾,倒塌房屋13108间。因灾死亡2人,失踪2人。农作物受灾200.5千公顷,减收粮食24.1万吨;水产养殖损失面积47.9千公顷,损失水产养殖产品27.7万吨;工矿企业停产63470家,公路中断178条,毁坏公路路基 (面)266.1千米,损坏输电线路558.9千米,损坏通信线路465.3千米;损坏小型水库和山塘水库21座、损坏堤防1017处221.6千米,堤防决口106处17.6千米,损坏护岸542处,损坏水闸111座,冲毁塘坝72座,灌溉设施1176处,损坏机电井36眼,损坏水文测站24座,损坏机电泵站201座,小水电站64座。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65.6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4.8亿元,工业直接经济损失15.8亿元,农业直接经济损失27.5亿元。


“麦莎”在浙江肆虐后,减弱为热带风暴,于6日22时进入安徽境内,安徽省部分地区发生不同程度的风灾和雨水灾害。76万人受灾,1人死亡,全省紧急转移8672人;农作物受灾75万亩;直接经济损失3.73亿元。“麦莎”在安徽逗留16小时后进入江苏境内,苏州、无锡、南通、常州、南京、镇江、扬州、泰州等地发生了强风大暴雨天气,部分地区风力达12级。“麦莎”波及江苏8个省辖市的75个县 (市、区),全省受灾人口543万人,成灾人口233万人;因灾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8.8多万人;倒塌房屋9351间,其中倒塌民房3165间,损坏房屋23743间;农作物受灾面积39万公顷,成灾面积22万公顷,绝收面积8462公顷;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亿元。


“麦莎”从江苏移出后,一路北上,影响了山东、河北、天津、北京,最后在东北地区减弱消失。此次台风强度之大,影响地区之多,造成损失之重,都是影响我国的台风中所罕见的。


2006年第8号台风“桑美”
2006年第8号热带风暴“桑美”,8月5日20时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7日8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7日14时发展为台风,9日11时发展为强台风。9日18时,“桑美”发展为超强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60米/秒 (17级)。8月10日下午17时25分在浙江省苍南县马站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60米/秒 (17级),中心附近最低气压920百帕。“桑美”超强台风是有历史记录以来登陆浙江最强的台风,给浙江、福建等省造成了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与“桑美”同时存在的还有“宝霞”“玛莉亚”,其中“桑美”和“宝霞”之间形成了双台风效应。双台风效应是指两个台风靠近 (两个台风的距离一般在7~15个经纬距)时,它们将绕着相连的轴线成环状,且互相做反时针方向旋转,旋转中心的位置依两个台风的相对质量及台风环流的强度来决定。旋转时通常一个走得快些,另一个走得慢些,有时亦可能合二为一。


超强台风“桑美”共造成浙江省242.6万人受灾,因灾死亡87人,失踪52人 (其中温州市苍南县死亡81人、失踪9人,平阳县失踪2人;丽水市庆元县死亡4人、失踪41人,龙泉市死亡2人),紧急转移安置100.1万人;倒塌房屋2.1万间,损坏房屋8.2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47亿元。


“桑美”袭击福建时正碰上天文大潮,福建北部沿海出现风、潮、雨“三碰头”。由于“桑美”在其境内停留的时间长,强度又大,福建省受灾严重,部分地区交通、通信陷入瘫痪。东北部发生特大暴雨,多条江河发生超危险水位洪水。据统计,从10日上午8时至11日清晨5时,降雨量在50~99毫米的有9个县 (市、区);降雨量在100~199毫米的有3个县 (市、区);降雨量在200毫米以上的有4个县 (市、区),其中降雨量大于300毫米的有柘荣县320毫米,福鼎市314毫米。柘荣、福鼎两县市12小时内降雨都超过300毫米,相当于全年降雨量的20%~25%。狂风暴雨给福建省宁德市带来了很大灾难,因灾死亡17人,失踪138人,宁德9县 (市、区)共有117个乡镇遭受不同程度损失,受灾人口达133万人;倒塌民房3.3万间;损坏房屋1.9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55.7千公顷;损坏堤防129处5.59千米,直接经济损失达42.9亿元人民币。


历史上我国遭受台风影响的事例
明成化十年(1474年)7月戊午夜,漳州暴雨洪涝“淹至城垣,浮尸蔽江,飓风坏虎渡桥”。成化十九年(1483年)6月19日,霞浦、宁德、罗源、福州、连江、长乐、永泰等地受台风袭击,“拔木发屋塘田俱毁,民众溺死;莆田海溢田禾淹死”。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9月1日台风登陆上海时,遇日全食异常,引起罕见的特大风暴潮,吴淞口潮位高5.55米,崇明、川沙、宝山等地淹死2.6万人。南汇“死千余人,庐舍、牧畜、浮厝漂没无数”。《中外日报》载南汇来函,“初三日晚飓风挟潮,南邑海溢,漫过圩塘,并有数处,冲成缺口,自沙岭以东,水高二三丈,如是者二团至七团,南北四十里,东西阔者十四五里,最狭处四五里,漂没沙民无数,间有踞屋顶,抱门板,漂至沙岭得生者,亦嗷嗷待哺,朝不保暮”。据《江苏省通志稿·灾害志》载,在这次罕见的台风风暴潮灾中丧生的人数是:崇明1.7万余人,川沙5500人,宝山2500余人,南汇1000人,总数为2.6万人。《中外日报》当时报道:“现在死者暴露,棺殓不验,且将漂泊入海,尸骸无著,而生者亦庐舍荡然,风餐露宿,沉灶产蛙,炊烟俱断,深恐不日亦将就毙。如此奇灾,近百年来所未有。”


1930年8月3~4日,一个登陆福建的台风北上后在辽宁义县复兴堡24小时降雨达1300毫米,成为我国东北地区历史上24小时最大的降雨量。


1956年8月1日,编号为5612的台风登陆浙江象山时风力达55米/秒,造成5000余人死亡。


1973年9月14日,编号为7314的台风登陆海南岛时,台风中心附近风力达60米/秒,使琼海县城夷为废墟。


1974年,编号为7413的台风引起百年一遇的潮水,造成浙江地区136人死亡,53人失踪。


https://anquank.com/a/202101/1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