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小乱居城,大乱居乡”

“小乱居城,大乱居乡”或“小乱避城,大乱避乡”的说法,多出自战乱频发的清朝和民国时期文字,如李渔《十二楼-闻过楼》,朱英《倒鸳鸯》等。


意思都一样,指遇到小祸乱时由乡村避居城里,因为城里有城墙,有兵把守,比较安全,遇到大祸乱时由城里避居乡村,越偏僻越好,人迹罕至,少有外人。


陈残云的抗战时期东南亚华人生存小说《热带惊涛录》就说:“有着充足的避乱经脸的普通华侨,却始终抱住一个‘小乱居城,大乱居乡’的传统,准备到山芭去。”


网友“jinning li”也说:


你看中国为啥要搞三线建设呢?避秦人为何要躲到 桃花源呢?川陀帝国崩溃后第二基地在哪儿呢?


古话说得好,小乱居城,大乱居乡。这个乡还不能是平原的四战之地,最好是山地。如果真有全面战争,所有大城市都不够安全。


现代城市过于依赖庞大精密的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当大乱发生时,这些环节稍有差错,整个系统就崩塌了。


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城市高楼里没有水和电以后的惊慌和窘迫了。


相较而言,乡村地广人稀,距离水源近,能源不单单指望电力,木柴、煤炭都能应急,食物也触手可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元,更有弹性,反而生存压力小一些。


温铁军教授也有“大疫止于野”的经典论断,实际上表达的是同一个道理,过度的大型城市化可能可以短时间内获取巨大的利益,但当危机来临时,让我们能够最终安稳的是小型城市和乡村。


当然,乡野之地秩序更多要靠自己维护,得能自组织,民间互保,而非城市里的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这对乡村居住者的社会关系能力提出一定挑战。


https://anquank.com/a/202106/1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