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反常脱衣现象的重度失温症状:寒冷天气慎防冻伤冻死

失温症又称低温症、低体温症,指在比较极端的天气情况下,如潮湿寒冷大风天气下,身体产热的速度赶不上热量丢失的速度,导致核心体温下降,描述当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摄氏度时的现象,而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6.5–37.5度。


冰雪寒潮灾害发生时,寒冷或将成为人们最大的敌人,严重情况下会出现冻伤冻死,有时甚至会有反常脱衣现象,相应的症状,在医学上用失温症来描述。


失温在户外是最常见也是最致死的风险,基本户外绝大多数事故都和失温有关,失温随时可能出现,一般在低温下,正常成年人超过两个小时就有可能出现失温症状。所以户外活动一定要对失温有所了解。


失温一个反常识的地方就是,失温并不一定要低温,在零度到二十度之间都可以发生失温,010℃是失温的高发温度区间,十五度也是常见的失温温度,而大多数人意识不到夏天失温的风险,所以夏季的失温比冬季的失温更致命。


如鳌太线五月份经常出事,冬季零下三十度反而少有事故(当然也有冬季穿越人数少,门槛高,以及冬季鳌太气候更稳定的因素)。


重度失温症状:寒冷天气慎防冻伤冻死


失温症根据其严重程度分为三期
人体传感器问题很大啊。温度传感器只能感受到温度的变化,无法感受绝对温度,这在体温恒定的时候还好,如果体温下降了或者升高了,温度传感器就乱了。我有一次发烧39度,然后8月份的大夏天在外面晒太阳刚好感觉不冷,这要不是及时意识到自己发烧了估计要被晒死或者热死。然后一个是缺氧传感器,这特么实际是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只要没有二氧化碳,氧气含量再低你都不会感觉难受,而是直接昏迷过去,很多死在地窖下水道的人都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失温症的症状取决于温度,想要区分失温等级的话,一级失温是尿频发抖,思维不畅意识混浊,一个经典的方法是走直线,走不了直线说明已经出事了。二级失温和一级失温显著的区别是,二级失温就不会抖了,但精神错乱的状况则会加剧。三级四级失温没必要了解了,基本没啥救头了。


失温最可怕的一点是,自救非常困难,它会影响你的思维,失温时自己经常意识不到,等意识到时,已经动不了了。


尤其是夏天,你首先要能意识到自己失温了,但是失温本来就会影响你大脑。轻度失温你根本意识不到,中度以上的失温,失去行动能力,没有队友没有及时救援必死,而且得是靠谱、有失温常识不会把你救死的队友。


户外自己一个人能恢复过来的,最多是一级失温。二级失温往上,基本相当于喝了百草枯,活着,但差不多已经死了。


具体来说,低体温症根据其严重程度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体温降至比正常体温低1-2 °C。


在这一阶段,人体会产生颤抖,双手麻木,无法完成复杂动作。远端肢体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散失。呼吸快而浅。皮肤上出现“鸡皮疙瘩”,尝试使毛发竖立起来形成隔热层(人体由于毛发不足,这一反应作用有限,但是在其他物种中作用较大)。病人可能感觉疲劳和腹部疼痛。病人会有温暖的感觉,但事实上这是低体温症发展到第二期的信号。一种测试病情向第二期发展程度的方法是病人能否使拇指和小指接触,这是肌肉停止工作的第一阶段。病人可能会有视力困难。


第二期:体温降至比正常体温低2-4°C。


颤抖更猛烈。肌肉不协调更明显。行动更迟缓、困难,伴有步伐跌跌撞撞、方向混乱,尽管病人可能保持警觉。浅层血管继续收缩,以保持重要器官的温度。病人面色苍白,唇、耳、手指和脚趾可能变蓝。


你队友如果不靠谱,就算抢救你也救不回来,反而可能把你救死。有人会觉得失温就赶紧给他喝热水,但是二级以上失温,失去活动能力那种,喝了热水反而可能出事。在二级以上失温情况下,喝热水会扩张血管,导致低血压,然后体温进一步降低。


对二级失温的合理救援方法是:烤火,慢慢恢复体温。等从二级失温恢复到一级失温,才能通过喝热水的方式恢复。


第三期:体温降至大约32°C以下。


在重度失温的情况下,会有反常脱衣现象,也就是冻伤者开始脱去衣物,这也同时增加了心搏停止的风险。


此时一般颤抖通常已停止,细胞新陈代谢停止,语言有困难,语无伦次,思维迟钝,记忆开始出现问题,通常手已经不能使用,行走几乎不可能、行动毫无理性(包括可能尝试钻进洞里),甚至昏迷。


体温降至30°C(86.0°F)以下时,暴露的皮肤变蓝、涨大,肌肉协调能力几乎完全丧失,脉搏和呼吸显著减慢,但是可能发生心率过快(心室性心搏过速和心房纤维性颤动)。


主要器官停止工作,宣告临床死亡。由于细胞活动降低,一段时间之后脑死亡才会发生。


到了三级失温,烤火也没用了,必须要立刻送医院抢救,基本上听天由命了。


反常脱衣现象是重度失温症症状
许多冻死的人都会保持一种半裸或是全裸的状态,而且这些是这些冻死的人死前自己所为,这就是反常脱衣现象,有的死者脸上还带有微笑。


这种反常脱衣现象一直困扰着许多的科学家们,最后,科学家猜测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快要冻死的人的体温中枢神经麻痹了,这导致这些人出现了热感,所以会不自觉的脱衣服。


还有人认为,极寒导致大脑混乱,而下丘脑区域是我体体温调控中心,如果寒冷导致了人体的下丘脑失常,这就很有可能会改变传向身体的信号,使人在很冷的情况下感觉很热,从而导致出现反常脱衣现象。


还有种说法是,失温症是人体的自卫机制,身体在低温下会把所有血液保护内脏和大脑,所以失温症的人感觉自已身体很热,大脑也会产生模糊意识。


吉林省蛟河市漂河镇发生过反常脱衣现象,当时一27岁的男子在同学聚会时喝了许多的酒,第二天发现冻死在回家路上的雪地里,还脱掉了自己的衣服。


重症失温症死伤典型事件
北京灵山号称死亡户外徒步路线,灵山的冬天本来就非常寒冷,有时甚至到零下25℃,装备、体能要求严苛。多年来,这条路线上徒步的旅游死伤多人。


下面这件发生在2007年的灵山越野失温死亡事件,就让人非常遗憾。


2007年3月10日,在一次北京灵山徒步活动中,A君中途因失温症去世。


大约晚上22点多,A君就突然摔在雪地上彻底不走了,并向山坡下面滑……大家轮流抱紧A君给她取暖,给她喝点热水,吃点巧克力,海在一旁不时问问她话叫她睁眼睛,握手掌……可能过了有一个多小时,这时我听见A君嘴里一直在说一些胡话,不停地说类似‘我这是在哪里呀’,‘我不行了’,似乎已经昏迷了,腿一直在踢来踢去。这个状况持续了大约一个来小时,可能是在凌晨1点半左右,突然发现她腿不动了,嘴里也不说话了,量了一下呼吸似乎没了,于是马上开始做人工呼吸,我在一旁按压心脏……”


检查A君的双手和双脚的时候发现,她的鞋表面上全结冰,脚踝处的袜子全都是冰,脱掉鞋子后发现里面的袜子特别是脚趾的位置都已结成冰变硬了。她的手套也已经结冰了,十指被冻得变硬。


2012年12月24日,参加登顶灵山活动的两位驴友被发现已不行冻死遇难。当时灵山山顶零下25度,山顶7级大风的迎风坡,雪根本就堆不起足够搭建雪窝的厚度。


在美国,失温症每年大约夺走1500条生命,患者多为老年人与男性。目前记录中,失温症患者所能达到的最低温度是一名在瑞典因溺水而造成失温的7岁女孩,她当时的体温为13.0 °C(55.4 °F),急救记录中描述在经过超过六个小时的心肺复苏术(CPR)后她成功存活下来。若过程中使用叶克膜或绕道手术,存活率大约是50%左右。


战争中,失温症常常是造成士兵死亡,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罗斯失败,在败退回程中,大量法军士兵死于失温症。


失温灾难更久远事件,可阅《盛夏六月天,甘肃突发极端天气,冻死了隋炀帝西巡一半以上的将士》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0710403268513868


隋炀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距离现在已经有1400多年了。隋炀帝御驾亲征,攻打青海一带的吐谷(yu)浑国,途径甘肃境内的大斗拔谷时,在原本是盛夏的6月遭遇到暴风雪,以至于十万大军冻死者过半,甚至隋炀帝随行的姐姐、嫔妃都被冻死,隋军被迫撤退,隋炀帝辉煌的“西巡陇右”被迫结束。


失温症的原因与应对方法
失温三要素,风、湿、冷,身上有两条状态就有概率失温,三条状态齐全几乎一定会失温。所以在户外,一定要想办法避免这三条状态。


失温症主要有两个造成原因,第一个最常见的是暴露在极低温的环境中,也有可能是处于任何一种会抑制体内产热机制或增加失温速度的情况下。这种状态,多和酒精中毒脱不了关系,但可能在患有低血糖、厌食症、年老与其他不明原因下促使失温症的产生。


低温症的预防措施主要是防止体热的大量散失,或者是迅速转移到温暖的地方。


轻微的失温症可以用热饮料、穿着暖和衣服及身体活动来改善。颤抖、增加自发性运动的频率以及穿上温暖的衣物都有助于提高体内温度。


但衣服,棉被并不能增加热量,只起到减少热量流失的作用。所以,遇到寒冷天气应当立刻穿上衣服,盖上棉被,否则如果到了第三周期后很难调节体温了。


在第一周期时,建议进行适当运动防止人体温度散失过快,做运动可以增加热量。但是如果人体温度持续下降应立刻停止运动并且向周边进行求助。


若是中等程度的的失温症,建议使用加热毯及注射加热过后的静脉输液。


严重的失温症病患可以用体外心肺循环或是体外膜氧合(ECMO)。若已没有脉搏需同时进行心肺复苏(CPR)。病人的复温需持续到其体温超过32 °C(90 °F)为止。若此时病情仍没有改善,或是过程中血钾浓度高于12mmol/liter,心肺复苏术也就没有用了。


中等或是严重的失温症病患需小心的移动。如果患者身上衣服潮湿或紧绷,为其脱下潮湿或紧绷的衣服。


有一种“快速启动回温法”,是迄今最有效的失温症治疗方法,西方国家也大量采用这个方法,但讽刺的是,这是在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纳粹人体实验得知的治疗方式。


应对失温的穿衣方法
首先:户外请远离棉质织物!一切棉衣棉裤都不要穿到户外!内裤都不行!


常见的方式是三层穿衣法,以及一个原则:冷了穿,热了脱,大风大雨穿硬壳。


三层穿衣法是户外着装的一种经典原则,衣物被分为三层:排汗层,保温层,防风层。


每层各司其职,各自有各自的功能。


首先就是排汗层,这层就是户外的内衣,排汗层有两个功能,第一要穿着舒适,不会磨皮肤;第二就是排汗,极度排汗,不需要考虑保暖什么的事,这都不是排汗层的功能。排汗层就是保证你户外运动的过程中身体干燥。


其次就是保温层,这层的需求有两个:保温,同时要有一定的排汗功能。因为要把排汗层的汗水继续往外传递。同时满足这两点的选择不算太多。


最后是防风层。外层一般是硬壳冲锋衣,负责防风防雨,如果还能透气,那更好不过。外层面料看上去选择很多,但也没啥选择。选择goretex材质就行,很多面料天天喊着干死gtx,反正干到现在也没篡位成功。gtx可能不是性能最好的,但一定是最稳定最可靠的选择。在做到极致防风防雨性的同时,有一定的透气性,久经考验,值得信赖。


作为在户外-30°C干过施工的,一身gtx衣服实在是非常有必要。只要不透水,防住风,基本上就没有大危险了。


gtx主要问题是透气性一般,也就是出汗不好排出去,但它至少是有透气性的,如果是像涂硅面料的话,不但防水性打了折扣,通气性还暴跌,肯定是得不偿失的。


当然,这是应对最恶劣天气的情况。硬壳其实就是一件雨衣,正常行进过程中不需要穿它,一般选择一件有点防风性能的轻薄外套即可,还是那个原则:冷了穿,热了脱,大风大雨穿硬壳。硬壳不用穿,但你包里一定要有。


再说羽绒服,其实重装户外里,羽绒服也是需要的,但是徒步过程中并不推荐穿它,因为除了滑雪服这种特殊处理的羽绒服可以外穿,一般的羽绒服只有纯粹的保温功能,不防风也不防水,甚至遇到水直接丧失性能。


但如果内穿,都不说内穿的羽绒服被压缩性能下降,它的透气性也差,穿在冲锋衣里面会被闷湿,反而增加了失温的风险。所以哪怕是排骨羽绒马甲,也很少做内胆,一般是用作营地服。


当你扎好营,不运动的时候,就可以换上羽绒了。羽绒是在帐篷里静态保暖的,而抓绒则是运动过程中动态保温,两者功能不同,很难相互取代。


以一场冬天的徒步为例,需要准备的衣物有:


帽子(土匪帽最好),手套(两双,至少有一双滑雪手套,防风防雨),内衣两套,抓绒衣裤,硬壳冲锋衣冲锋裤,羽绒服和羽绒裤,至少三双羊毛袜,防水高帮徒步鞋,雪套。


在冬天,即便做了万全的准备也难以避免出汗,而在睡袋里一定要保证身体干燥,否则水汽会极大降低帐篷性能,这在低温环境下是要极力避免的。所以需要准备两套内衣。


当冬天遇到可能失温的天气情况,如果有条件下撤就立刻下撤,下撤的过程中注意换上冲锋衣和抓绒衣,冲锋衣可以挡风挡雨,抓绒衣有效保温,要确保不会集齐失温三要素。


如果来不及下撤,已经出现了失温状况,一定要有热源能恢复体温。


就地扎营(能有挡风的位置最好)。在帐篷里首先换掉内衣,保证自己身体干爽。然后换上羽绒服,用炉子烧热水,进食高能食物,顺便把第二天的衣物尤其是鞋子袜子烤干,烤干的衣物塞进睡袋里,保证第二天温暖。睡前在内衣上贴几片暖宝宝,保证睡眠质量(不要直接贴在身上,容易低温烫伤/如果没有暖宝宝,可以不穿衣服睡觉,在羽绒睡袋里不穿衣服反而更温暖)。


总而言之,朋友们,冬天外出时,一定要衣服穿够穿合适,有靠谱队友,有退路,了解并时刻警惕失温,平时锻炼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特别是高寒地区,超低温的干冷,真是能冻死人的。如出现失温症症状,立即求助或拨打急救电话。


https://anquank.com/a/201901/977.html